《周易》道教詮釋的版本,有誰讀過呀,是哪一本書呀,或者怎么找啊
同求 有了謝謝通知下
同求 有了謝謝通知下
古代有《歸藏》、《周易》、《連山》三部易經?!吨芤住纷怨啪褪且徊空疾窌?,流傳至今。它雖然性強,迷信性強,但蘊含著許多深刻的自然規律,是百家爭鳴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古代社會,《周易》是整個哲學倫理體系的核心。但是,到目前為止,年輕的學者還沒有聽說過占卜,據說《連山易》原本有8萬字,可惜在漢初就失傳了?,F在只有一些卦名、幾個卦名、卦字、象字,各種流派的論文52篇。
《周易》是古代漢語學習的源頭,各學派對《周易》的精髓都有適當的借鑒?!疤鞖馐悄康牡?,地球是水庫,黃金是殺手?!痹瓉淼摹澳康牡亍庇?300個字,只有64個卦名、卦名。不過,與連山相比,貴藏的命運更好?!吨芤住芬泊砹四信兄煌膫鹘y觀念。連山所用的卦分為男卦和女卦。其中《易經》有兩篇,易陰陽卦兩篇,易陰陽卦一篇,易經卦下一篇,公孫端兩篇,石春一篇等易學著作。這些作品被編撰并命名為《歸藏》,現在流傳下來。
《周易》是對《周易》的詮釋。因此,《周易》自然繼承了連山陰陽卦法。比如孔英達認為:“貴藏的假書不是殷夷?,F在學者余永良認為“其實所謂真連山、貴藏也是漢人的贗品”但是《周易》發展了它,吸收了新的思想。1993年,湖北省江陵市荊州鎮邱北村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一戰簡牘394件(約4000字),證明《還庫記》并非贗品。
貴藏有許多重要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對古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明義記載了夏琦的飛翔夢。
關于《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而關于《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兑讉鳌肥谴呵飼r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問題太奇怪了,即使最完美的人也不是適合給所有人當老婆,即使最糟糕的男人也不是和所有的女人都不合,什么樣的女人適合當老婆,要看老公是啥樣的人
1、任何事物都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這就是事物發展變化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2、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無非是陰與陽的變化,動與靜的變化,剛與柔的變化,損與益的變化,減與增的變化。
3、無論事物怎么千變萬化,它的變化規律是不變的。也就是說,變化的只是現象,不變的才是規律。
擴展資料:
《周易》綜合總結了儒道兩家的說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會看做一個整體,適用于自然界的原則同樣也適用于人類社會,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據對支配著自然界的那種和諧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來謀劃一種和諧的、自由的、舒暢的社會發展前景。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種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其思維模式是一個儒道互補的新型的世界觀,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體現了中國思想的共同特征。
以下關于易經的介紹,
大部分整理于各種資料,
由于學界還有爭論,
故此,存而不論。
另外一部分,
來自于我個人的理解,
歡迎各位與我探討。
一、易經的來源
相傳,上古之時,
黃河中浮出龍馬,
背負“河圖”獻給伏羲;
大禹之時,洛水中浮出神龜,
背負“洛書”獻給大禹。
伏羲、大禹等上古圣人,
觀察河圖與洛書,
開出先天八卦圖,
那時還沒有文字。
到周代之時,
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期間,
將八卦重疊,衍出六十四卦,
并為六十四卦寫了卦辭。
周文王的兒子周公,
為每卦六爻寫出了爻辭,
至此易道大顯,
故《易經》也稱為《周易》。
二、易經的論文
孔子晚年喜歡學習易經,
他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
寫了十篇研究易經的論文,
稱為《易傳》或者《十翼》,
“翼”有附翼、輔佐之義。
這十篇論文分別是:
《彖》上下、《系辭》上下
《象》上下、《文言》、
《說卦傳》、《序卦傳》、
《雜卦傳》。
孔子的這十篇論文,
本來是獨立于易經之外的,
自宋代程頤開始,
將彖、象、文言直接附于各卦各爻之后,
將系辭、說卦、雜卦、序卦,
附于易經之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
把孔子這十篇論文,
作為了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所以,第一個讀懂,
融會貫通易經的人是孔子。
也可以說,孔子的十翼,
的確也成了易經的一部分。
不過,孔子只以人文解易,
只包括易經世間法的部分,
而不包括出世間法的部分。
三、易經的含義
易以道陰陽,
古人看到太陽和月亮交替,
這是最自然最明顯的陰陽變化,
所以用“日”“月”二字重疊,
會意為“易”,
因此,易有兩個基本意思:
1、交易:陰陽之對待;
2、變易:陰陽之流行。
全部的易經,
只是講陰陽之間的關系,
并以此推闡萬事萬物,
脫離陰陽之象和陰陽之數的易理,
絕非正理。
四、卦是什么意思
卦,其實就是“掛”,
把東西懸掛起來,讓人來觀察,
看它象什么,故稱為卦象。
蒙卦卦象
易經的道理,全在象中,
象包含了無盡的道理,
僅僅用人事來解釋易理,
只不過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罷了。
五、爻是什么意思
爻,就是交的意思,
代表陰陽相交。
爻,也代表了陰陽的運動,
因為只有運動才會相交。
易經各爻,
都是從卦里面出來的,
因此,拋開卦單獨談爻,
是錯誤的。
孔子的《小象》,
都是解釋各爻爻象的,
因此,拋開《小象》單獨談爻,
也是錯誤的。
六、彖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彖”是一種猛獸,
有點象犀牛,只有一只角,
能夠知道天機,人事吉兇,
牙齒最為堅利,咬物必斷。
因此取“彖”的意義,
來作為總論、決斷一卦基本情況的斷詞。
七、三易是什么
關于“三易”的說法,
大抵有如下三種:
1、指三本不同時代的易經:
《連山》、《歸藏》、《周易》
《周禮》中記載:
夏代之易,以“艮”卦為首,
艮卦象征山,
因此稱為《連山》;
商代之易,以“坤”卦為首,
坤象征地,
萬物莫不藏于地中,
因此稱為《歸藏》;
《周易》,是周代之易,
也有易道周普天下萬事萬物,
無所不備的意思。
2、指易經的三種基本含義。
東漢鄭玄《易贊》、《易論》認為:
“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3、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的合稱。
《四庫全書》解釋說:
三易者,伏羲、文王、孔子之易也。
一說為:天易、圣易、心易。
個人認為:
伏羲之易,為天地之易,
是用來解釋整個宇宙的;
文王之易,是圣人之易,
是用來闡釋萬事萬物的;
孔子之易,是人世之易,
主要用來闡釋人間之事的。
八、易經的核心內容
易經的核心內容,
包括了三個方面,即:
易理、易象、易數。
易無象外之辭,
也就是說易理是依附于易象的。
但至王弼注易以來,
專重易理,象幾乎都失傳了,
到唐代李鼎祚,恢復了一二分,
到明代來知德,恢復了三四分,
到清代的胡煦,基本恢復,
到晚清尚秉和,易象大顯。
數的部分,
自漢代焦延壽、京房一脈,
基本拿來作為卜筮之用了。
但事實上,
易經的象、數、理是一體的,
割裂開來單獨而論都是錯誤的。
而象、數、理,
都是講陰陽之象、陰陽之數、陰陽之理,
只不過把陰陽之理推演到萬事萬物罷了。
易經的核心是陰陽之變。
九、古代易學大家
古代研易大家很多,
自孔子以降,漢代田何傳易,
逐漸流派紛呈,眾說紛紜。
但由于很多都沒有寫書,
就不一一說了,
主要說一些有著作的。
焦延壽,核心著作《焦氏易林》;
魏伯陽,核心著作《周易參同契》;
陳摶,核心著作《河洛理數》;
邵康節、核心著作《梅花易數》、《皇極經世書》;
李鼎祚、核心著作《周易集解》;
來知德、核心著作《來注易經圖解》;
胡煦、核心著作《周易函書》;
尚秉和、核心著作《周易尚氏學》。
另外一些大家,
我個人認為有待商榷,
他們有的偏重易理、有的偏重易占。
如:
王弼、核心著作《周易注》;
孔穎達、核心著作《周易正義》;
朱熹、核心著作《周易本義》;
程頤、核心著作《伊川易傳》;
麻衣道者、核心著作《火珠林》;
虞翻、核心著作《周易注》;
京房、核心貢獻“八宮卦”;
十、學易者的正見
孔子說得很好:
學易學得好的,精微潔凈,
學得不好的,一個字:賊。
學易的目的,
乃是通過易經陰陽推闡之妙,
領悟宇宙人生之真理,
進而達到與“道”合一,
天人合一之境界。
占卜是學易的一個方便法門,
可以讓人“玩索而有得”,
若過分追求占卜的結果,
則無異于舍本逐末。